close


最近因為李安執導的新戲「色,戒」勇奪威尼斯金獅獎的因素,
使得身為原著的張愛玲同名短篇小說〈色,戒〉重新獲得了大眾的關注,
電視媒體爭相報導,網路上的詢問度也非常高,
書商甚至趁勢推出了〈色,戒〉的「限量特別版」想趁機大撈一筆……。

看到張愛玲重新回到流行書市的舞台,到底是幸還是不幸?

平心而論,這本「限量特別版」的〈色,戒〉設計的相當漂亮,
打著「張愛玲原始手稿」的宣傳號誌,的確很吸引人。
可是,有多少買這本書的人是真的欣賞張愛玲?抑或只是為了趕搭上流行的列車?

張愛玲是不朽的,無奈我們卻以如此粗魯的態度來消費張愛玲,
更恐怖的是我們偉大的新聞媒體日日不斷的放送,那個所謂〈色,戒〉底下的「悲壯而淒美的臥底故事」。

我只能說,好慘喔。

對於張愛玲的作品,我只是一個單純的欣賞者,不是研究者,
我無法以很專業的角度來分析張愛玲小說背後的種種成因、寫作心態。
但我很清楚的是,小說是小說、歷史是歷史,
即便一篇小說背後有著他固有的歷史背景、歷史構成,但絕不能將兩者劃上等同,甚至相互對照。
小說的本質本來就是虛構的,如此的精細比對、譁眾取寵,有必要嗎?

大一時一堂關於寫作的課程上,老師很認真的囑咐我們:
「絕對不要依據文章來『揣測』作者。」
因為創作歸創作,即便是面對現實性強烈的散文,我們也不能以一種窺探作者隱私的心態來看待,
更何況是一部虛構意味十足的小說!

然而每天打開電視,大家關心的只是〈色,戒〉背後影射了什麼樣的歷史現實,
按圖索驥完了後便討論李安電影裡的床戲有多麼大膽,誰全裸上陣誰露了毛,
那麼,藝術呢?藝術在哪裡?誰關心藝術?

如此淺薄的社會,如此悲哀。

無怪乎李崗要為哥哥李安喊冤,大嘆這是一個膚淺的社會,「大家只能靠王建民過活。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ue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